來賓:台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 楊泮池
臺灣各大醫學中心在衞福部支持之下,自2014起根據楊院士及研究團隊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來作為 LDCT 之篩檢對象(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 Trial TALENT),至2019年共收案 12,011 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共有395例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在313確診為肺癌病例(2.6%),遠比在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之NLST的LDCT研究第一階段 LDCT 的肺癌檢測率1.1%高。且我們發現的肺癌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1期。
來賓:台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 楊泮池
演講摘要:
肺癌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公布資料,有9,629人(男性6,037人,女性3,592人)死於肺癌,是男性和女性癌症死因之首。臺灣菸害防制法自 1997 年實施至今已 20 多年,成年男性吸菸率從 1997 年55%降至 2017年的27%,降幅超過一半,成效卓著,女性成年人吸菸率一直維持 3-5%,但肺癌的死亡率並未因此趨緩且仍持續攀升。
國人肺癌明顯與西方人肺癌不同,有下列特徵:不抽菸肺癌比率高(53%) ,是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且高女/男比例(1.2/1),以肺腺癌為主要型態(70%), EGFR(上皮細胞受體)突變高,占肺腺癌的55%,晚期(3+4期)病患比例高占65%。臺灣這幾年積極推動肺癌之精準醫療和早期診斷,肺癌整體的五年存活率大幅提升,從15% (NTUH, 2009)進歩到53% (NTUH, 2020)。
肺癌死亡率的改善並不是晚期肺癌基因檢測和精準治療(標靶、化療或免疫治療)的成果,而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肺癌早期大都無症狀,因症狀而診斷肺癌病患75%已發生局部或遠處轉移。早期偵測早期治療是改善肺癌存活最有效的方法。低劑量斷層(LDCT)掃描為目前肺癌篩檢最有效的工具,美國NLST研究證實,針對吸菸高危險群進行LDCT掃描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然而臺灣肺癌患者有一半以上不吸菸,歐美發展的肺癌風險預測和篩檢模式可能不適合應用於國人。
臺灣各大醫學中心在衞福部支持之下,自2014起根據楊院士及研究團隊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來作為 LDCT 之篩檢對象(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 Trial TALENT),至2019年共收案 12,011 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共有395例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在313確診為肺癌病例(2.6%),遠比在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之NLST的LDCT研究第一階段 LDCT 的肺癌檢測率1.1%高。且我們發現的肺癌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1期。
研究發現家族肺癌病史可增加罹患肺癌風險,並檢測不抽菸肺癌的相關危險基因並建立一風險指數評估公式,發現風險指數有助於預測肺癌罹病風險。也發現不吸菸肺癌可能原因和內因性DNA修復基因異常及環境因素有關,可提供國人肺癌精準防治及篩檢之重要參考。
講者簡介:
楊泮池院士現為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及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曾任臺灣大學校長、臺大醫院內科主任、臺大醫學院院長、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召集委員、臺灣醫學教育學會理事長、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總召集人等重要職務。於2006年當選本院院士,2008年獲選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5年獲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 (NAI,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院士。2020年因肺癌早期篩檢和防治成果獲頒「世界肺癌研究學會傑出成就獎」(IASLC Joseph W. Cullen Distinguished Award)。
楊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精準醫學、肺癌基因體學、胸腔與重症醫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國人肺癌之特異基因變異、危險基因及生物標誌,並致力於推動轉譯醫學研究國人肺癌之精準醫療,肺癌的篩檢和防治,國家生醫科技的發展和產業化。
科普講座介紹:
吳大猷院長治學嚴謹,培育學生無數,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院士,也擔任過國家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我國科學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吳大猷院長任內,先後完成第一期及第二期「五年發展計畫」,對我國科技發展和培植科技人才有深遠的影響。其在做學問上更是孜孜不倦,自院長一職退休後,仍繼續撰寫科學文章並對社會與國家提出建言;他的物理學著作蜚聲國際,被喻為「近代中國物理學之父」。